家庭農場模式發展勢頭迅猛
2015-1-13 10:16:00點擊: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一詞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家庭農場什么樣?生產經營狀況如何?與傳統的種植大戶有什么區別?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日前,記者在安徽省天長市選擇了8個家庭農場,逐一進行入戶調研,了解家庭農場的實際經營狀況,傾聽家庭農場主的呼聲。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調研對象選取了大、中、小不同規模。這些家庭農場包括糧食類6家,蔬菜種植類和水產養殖類各1家,其中面積最大的為1200畝,最小的280畝,基本涵蓋了傳統農業主產區和工業經濟較為發達的鄉鎮。
天長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地處江淮之間,既是全國首批大型商品糧、商品油生產基地縣(市)之一,也是優質水稻、小麥、油菜、水產品和生豬等5大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同時,天長工業基礎較好,全民創業氛圍濃厚,全市擁有個體工商戶近2萬戶,私營企業近5000家。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轉向二、三產業,這為農村耕地通過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以及種植業合作社、種(養)植大戶、家庭農場的蓬勃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氣候和土壤。
此次調研主要涉及規模、土地流轉、生產經營和融資服務等4個方面?傮w上看,天長市家庭農場起步早,發展勢頭也較好,廣大農戶對發展家庭農場充滿期待。市農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市在工商部門登記的家庭農場已達69家,預計今年年底將超過300家。
適度:不以規模論英雄
冒著毛毛細雨,走過一段新修水泥路和一條泥濘的鄉間小路,記者來到位于天長市楊村鎮沂湖村的自昆家庭農場。農場主趙自昆今年51歲,1997年開始承包村里的耕地種小麥和水稻,隨后面積逐漸擴大至280畝,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今年3月正式注冊為家庭農場。
一個家庭農場280畝的規模,是天長市發展家庭農場的一個側面。適度規模經營是家庭農場的本質,但規模究竟多大合適,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參照。在條件設置上,天長市頗下了一番功夫,先后多次召集優秀種植大戶代表座談,了解情況,聽取意見,最終明確土地流轉面積在200畝以上,流轉期限在5年以上,有技術、懂管理、講誠信,連續幾年經營較好的種植大戶,作為登記家庭農場基本條件。
“從實際情況看,200畝可以視作一個家庭農場的盈虧平衡規!,天長市大地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宣有林算了這樣一筆賬:傳統“一稻一麥”每畝成本約在1000元,按正常年景,水稻和小麥畝產分別為1100斤和1000斤,折價約2400元,再刨去每畝土地700元租金和雇工等各項零碎開支,每畝地年純收入在300至400元之間。以一個200畝農場需要3個固定人力計算,人均年純收入在2萬元至2.5萬元之間,這一數字與進城務工收入相當。
家庭農場規模小了固然不掙錢,但也并非越大越好。2012年水稻增產增收,讓趙自昆品嘗到了豐收的喜悅,280畝地一年純收入超過15萬元,但他并不想就此擴大規模,主要原因是“人力跟不上,管不過來,面積大了反而會虧本”。有這種想法的農場主不在少數。
由于農業自然風險大,比較效益低,一旦農場主管理能力跟不上,往往會造成畝均產量低、畝均成本高。在天長,農場主不能正確評估自身經營能力,盲目擴張種植規模最終導致虧損的例子也是有的!耙虼,農場主需要從自身的技術能力、管理能力、經營能力出發,選擇合適的規模,不要貪大求洋、盲目擴張。我們鼓勵200畝至300畝的規模,控制500畝以上的規模!碧扉L市副市長吳振文說。
記者在調研中還發現,大宗農產品如糧食類家庭農場,土地經營規模相對重要,而對于勞動密集型農業如蔬菜、水果、畜禽養殖類家庭農場,土地規模并非決定性因素,專業化分工和服務體系的構建,是支撐家庭農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從這個角度看,各地如何根據當地城鄉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土地自然稟賦等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不單純“以規模論英雄”,既“適度”又避免“一刀切”,是個值得關注的大問題。
經營:從個人到企業的跨越
都說家庭農場是種養大戶的“升級版”,但家庭農場與大戶究竟有何不同?相信包括家庭農場主在內的大多數人并不太明了。
天長市家庭農場采取的是工商注冊登記制,由農委設立前置條件,農戶提出申請,經過村、鎮、市3級審查后,到工商管理部門申請注冊為“家庭農場”,性質為個人獨資企業!安灰】戳诉@小小的執照,登記家庭農場后,意味著農戶和大戶實現了自然人向企業法人的身份轉變,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碧扉L市家庭農場協會秘書長姜金富說。
“身份”的轉變,帶來了一系列顯著的變化。成立家庭農場后,企業經營理念正逐步嫁接到農業經營中。農業的開支很零碎,農戶、大戶一般沒有記賬的習慣,而在農場主趙自昆家中,記者卻看到了記得密密麻麻的兩個賬本:一個是購進肥料、農資賬目,另一個是用工賬目,小麥、尿素等農資的用量、價格,以及收割、曬場等開支一目了然。
在天長市仁和集鎮白馬村雙駿家庭農場,一套更為詳細、完整的臺賬吸引了大家的目光。60歲的農場主涂金堂以前當過會計,開辦家庭農場后,他設計了包括進銷臺賬、農機作業明細、零星現金收入臺賬、零散工工資發放憑證等10多種表格,僅生產資料進銷臺賬就包括農藥、肥料、種子、其他雜項4種。在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上,他每天還對雇工的日工作效率進行量化評估。管理出效益。2012年,雙駿家庭農場僅糧食平均畝產一項,要高出其他農場20%。
“農業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靠天吃飯的成分占很大比例,一旦引入企業經營理念經營農業,在充分考慮自然風險的前提下,按照企業成本效益核算方式對農業經營進行核算,始終把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可以避免盲目擴張、規避經營中的許多風險。這也是今后農業經營的基本思路!碧扉L市副市長吳振文說。
內部管理升級的同時,部分家庭農場在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推放苹弦策~出了一大步。過去,種植大戶由于不是企業法人,不能申請注冊自有品牌,成立家庭農場則掃清了這一障礙。天長市大通鎮壩田村項永祥家庭農場在登記注冊后,“翔凈”牌綠色無公害蔬菜品牌已從番茄、黃瓜、茄子、青椒、小型西瓜、甜瓜等6個產品擴大到12個品種,近期還將對原有的大棚進行設施升級。位于高郵湖邊的全正寶家庭農場是遠近聞名的芡實種植大戶,農場主全正寶也正準備申請屬于自己的芡實品牌。
調研中記者感到,從個人到企業,這種跨越給家庭農場帶來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農場主雖然都是種田能手,但對家庭農場的認識不夠,企業運營管理能力嚴重不足,這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指導和培訓,引導家庭農場開展企業化經營,樹立成本核算意識,建立健全生產、財務管理等相關規章制度。
土地:規范流轉是關鍵
土地集中經營是家庭農場發展的基礎,土地流轉也一直被社會所關注。在現實中,往往會出現農戶惜租、中途退租、自行流轉或是口頭約定等現象,制約了農業規模經營的深入開展。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天長市在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程序的基礎上,采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創新推出農民專業合作社主導模式,二是鼓勵村民組整體流轉。這種做法得到了家庭農場主的歡迎,在記者調研的8個家庭農場中,有5個都是采取這兩種方式流轉土地的。
天長市金集鎮益民村是個典型的傳統農業村,耕地面積5430畝,人均耕地1.4畝,由于農業生產投入連年增加,種田比較效益下降,加上村內有個體私營企業19家,農民就近進廠務工,種田積極性不高,季節性拋荒現象增多。為此,村里發起成立益民村新型農業合作社,成員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合作社付給成員每年每畝450斤稻谷,另外每畝折價0.08股參加二次分紅,然后由合作社與種植大戶簽訂分組經營合同。這一模式極大地激發了農戶土地流轉的熱情,5年來共流轉農民土地4200畝,流轉率超過75%,其中5個家庭農場承包面積達2800畝,僅玉榮家庭農場主毛士榮一人就承包了1200畝。
村民組整體流轉也是省時省力、減少矛盾糾紛的好辦法。在天長市仁和集鎮一個家庭農場,記者看到了一份標準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合同,甲方是當地村民組組長。這位農場主告訴記者,村民由組長負責召集,他們協商之后,合同5年一簽,這種集中簽約的方式既省去了挨家挨戶談判的繁瑣,又沒有農戶中途退租的后顧之憂。
土地流轉關系到農民利益,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戶與家庭農場主之間也形成了獨特的“實物地租”模式,即每畝耕地每年以450斤或550斤稻谷“實物計價”,一般一年兩繳、先繳后用。這一模式既彌補了原有定額租金的種種不足,又有效防范了欠租、逃租,最大程度地保護了農戶利益。
規范土地流轉是發展家庭農場的關鍵,但放到更大范圍來看,需要解決的問題還不少。有農場主向記者反映,國家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變,但其中人口有增有減,部分村組出現了有人多地、有人無地的狀況,容易引發矛盾,阻礙土地流轉。另外,現在大家有一種擔心:“10年后誰來種地?”在天長市2012年底已登記的69個家庭農場中,40歲以上的農場主共57人,占比達82%,60歲以上占比超過10%,農村主要勞動力年齡超過60歲的情況較為普遍。
記者發現,現在制約農村土地流轉的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水平、農民認識程度,另一個主要的制約因素是土地零散。天長市仁和集鎮一個家庭農場承包土地1600多畝,大大小小一共有1700多塊田,最大的不足6畝,最小的僅0.1畝。從這個角度看,發展家庭農場,小田改大田、荒田變良田,大規模農村土地整治勢在必行。
融資:緩解貸款難有新期盼
無論是種糧食還是種蔬菜,不同的農場主卻有著同樣的顧慮,那就是貸款難。在調研的8個家庭農場中,幾乎每個農場主都不同程度地遇到這個問題。
“我承包了300畝地,種糧需要先投入,備種、柴油、化肥、農藥,還是蠻花錢的,而且回報慢!碧扉L市楊村社區家庭農場主姜少田給記者算了算他全年的開支:耕地每畝年租金700元;一季雜交水稻種子、化肥、農藥、人工、排澇需要550元左右,種小麥成本相對低一些,也需要450元。粗粗算下來,300畝地一年就須超過50萬元的投入。
相比之下,蔬菜種植類家庭農場的投資需求更大。農場主項永祥告訴記者,一畝地的蔬菜大棚,僅鋼管就需要1噸多,約6000元,加上塑料薄膜、滴灌設備、工棚等,總計需要8000元,以5年折舊計,每年僅地上設施投入就是2000元。加上土地850元的年租金,以及種子、化肥、人工等各項開支,每畝地投入在1萬元左右,300畝地共300萬元。
雖然資金存在缺口,但家庭農場主卻很少有人去銀行貸款。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抵押物!巴恋厥橇鬓D過來的,銀行不認可,塑料大棚和倉庫被認定為流動資產而非固定資產,也不能抵押貸款”,項永祥說。姜少田在楊村鎮光華村承包了200畝林地,準備搞林下經濟,倒是貸到了15萬元,只不過是拿鎮上的房產作抵押。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涉農貸款業務在農村還是有的,比如農行在當地就有小額農戶信貸,但單筆最高額5萬元的貸款,遠遠適應不了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需要。另外,家庭農場主最需要為期半年的貸款,多數銀行很少有這類金融服務。為了籌措資金,多數農場主不得不向親戚朋友借錢、賒賬,甚至依靠民間借貸維持經營。
如何緩解“貸款難”?不少農場主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比如,是否能以土地流轉合同抵押貸款,或者是農場主以“三戶聯!钡男问劫J款、農產品抵押貸款等等。應該說,給家庭農場配發工商執照,明確企業地位,這是讓家庭農場合法化和法律化的有效途徑,也為緩解家庭農場貸款難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如何制定出臺相關的金融扶持政策,根據家庭農場的發展實際,提供靈活、便捷、符合需求的金融信貸產品,值得認真思量。
天長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地處江淮之間,既是全國首批大型商品糧、商品油生產基地縣(市)之一,也是優質水稻、小麥、油菜、水產品和生豬等5大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同時,天長工業基礎較好,全民創業氛圍濃厚,全市擁有個體工商戶近2萬戶,私營企業近5000家。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轉向二、三產業,這為農村耕地通過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以及種植業合作社、種(養)植大戶、家庭農場的蓬勃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氣候和土壤。
此次調研主要涉及規模、土地流轉、生產經營和融資服務等4個方面?傮w上看,天長市家庭農場起步早,發展勢頭也較好,廣大農戶對發展家庭農場充滿期待。市農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市在工商部門登記的家庭農場已達69家,預計今年年底將超過300家。
適度:不以規模論英雄
冒著毛毛細雨,走過一段新修水泥路和一條泥濘的鄉間小路,記者來到位于天長市楊村鎮沂湖村的自昆家庭農場。農場主趙自昆今年51歲,1997年開始承包村里的耕地種小麥和水稻,隨后面積逐漸擴大至280畝,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今年3月正式注冊為家庭農場。
一個家庭農場280畝的規模,是天長市發展家庭農場的一個側面。適度規模經營是家庭農場的本質,但規模究竟多大合適,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參照。在條件設置上,天長市頗下了一番功夫,先后多次召集優秀種植大戶代表座談,了解情況,聽取意見,最終明確土地流轉面積在200畝以上,流轉期限在5年以上,有技術、懂管理、講誠信,連續幾年經營較好的種植大戶,作為登記家庭農場基本條件。
“從實際情況看,200畝可以視作一個家庭農場的盈虧平衡規!,天長市大地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宣有林算了這樣一筆賬:傳統“一稻一麥”每畝成本約在1000元,按正常年景,水稻和小麥畝產分別為1100斤和1000斤,折價約2400元,再刨去每畝土地700元租金和雇工等各項零碎開支,每畝地年純收入在300至400元之間。以一個200畝農場需要3個固定人力計算,人均年純收入在2萬元至2.5萬元之間,這一數字與進城務工收入相當。
家庭農場規模小了固然不掙錢,但也并非越大越好。2012年水稻增產增收,讓趙自昆品嘗到了豐收的喜悅,280畝地一年純收入超過15萬元,但他并不想就此擴大規模,主要原因是“人力跟不上,管不過來,面積大了反而會虧本”。有這種想法的農場主不在少數。
由于農業自然風險大,比較效益低,一旦農場主管理能力跟不上,往往會造成畝均產量低、畝均成本高。在天長,農場主不能正確評估自身經營能力,盲目擴張種植規模最終導致虧損的例子也是有的!耙虼,農場主需要從自身的技術能力、管理能力、經營能力出發,選擇合適的規模,不要貪大求洋、盲目擴張。我們鼓勵200畝至300畝的規模,控制500畝以上的規模!碧扉L市副市長吳振文說。
記者在調研中還發現,大宗農產品如糧食類家庭農場,土地經營規模相對重要,而對于勞動密集型農業如蔬菜、水果、畜禽養殖類家庭農場,土地規模并非決定性因素,專業化分工和服務體系的構建,是支撐家庭農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從這個角度看,各地如何根據當地城鄉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土地自然稟賦等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不單純“以規模論英雄”,既“適度”又避免“一刀切”,是個值得關注的大問題。
經營:從個人到企業的跨越
都說家庭農場是種養大戶的“升級版”,但家庭農場與大戶究竟有何不同?相信包括家庭農場主在內的大多數人并不太明了。
天長市家庭農場采取的是工商注冊登記制,由農委設立前置條件,農戶提出申請,經過村、鎮、市3級審查后,到工商管理部門申請注冊為“家庭農場”,性質為個人獨資企業!安灰】戳诉@小小的執照,登記家庭農場后,意味著農戶和大戶實現了自然人向企業法人的身份轉變,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碧扉L市家庭農場協會秘書長姜金富說。
“身份”的轉變,帶來了一系列顯著的變化。成立家庭農場后,企業經營理念正逐步嫁接到農業經營中。農業的開支很零碎,農戶、大戶一般沒有記賬的習慣,而在農場主趙自昆家中,記者卻看到了記得密密麻麻的兩個賬本:一個是購進肥料、農資賬目,另一個是用工賬目,小麥、尿素等農資的用量、價格,以及收割、曬場等開支一目了然。
在天長市仁和集鎮白馬村雙駿家庭農場,一套更為詳細、完整的臺賬吸引了大家的目光。60歲的農場主涂金堂以前當過會計,開辦家庭農場后,他設計了包括進銷臺賬、農機作業明細、零星現金收入臺賬、零散工工資發放憑證等10多種表格,僅生產資料進銷臺賬就包括農藥、肥料、種子、其他雜項4種。在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上,他每天還對雇工的日工作效率進行量化評估。管理出效益。2012年,雙駿家庭農場僅糧食平均畝產一項,要高出其他農場20%。
“農業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靠天吃飯的成分占很大比例,一旦引入企業經營理念經營農業,在充分考慮自然風險的前提下,按照企業成本效益核算方式對農業經營進行核算,始終把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可以避免盲目擴張、規避經營中的許多風險。這也是今后農業經營的基本思路!碧扉L市副市長吳振文說。
內部管理升級的同時,部分家庭農場在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推放苹弦策~出了一大步。過去,種植大戶由于不是企業法人,不能申請注冊自有品牌,成立家庭農場則掃清了這一障礙。天長市大通鎮壩田村項永祥家庭農場在登記注冊后,“翔凈”牌綠色無公害蔬菜品牌已從番茄、黃瓜、茄子、青椒、小型西瓜、甜瓜等6個產品擴大到12個品種,近期還將對原有的大棚進行設施升級。位于高郵湖邊的全正寶家庭農場是遠近聞名的芡實種植大戶,農場主全正寶也正準備申請屬于自己的芡實品牌。
調研中記者感到,從個人到企業,這種跨越給家庭農場帶來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農場主雖然都是種田能手,但對家庭農場的認識不夠,企業運營管理能力嚴重不足,這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指導和培訓,引導家庭農場開展企業化經營,樹立成本核算意識,建立健全生產、財務管理等相關規章制度。
土地:規范流轉是關鍵
土地集中經營是家庭農場發展的基礎,土地流轉也一直被社會所關注。在現實中,往往會出現農戶惜租、中途退租、自行流轉或是口頭約定等現象,制約了農業規模經營的深入開展。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天長市在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程序的基礎上,采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創新推出農民專業合作社主導模式,二是鼓勵村民組整體流轉。這種做法得到了家庭農場主的歡迎,在記者調研的8個家庭農場中,有5個都是采取這兩種方式流轉土地的。
天長市金集鎮益民村是個典型的傳統農業村,耕地面積5430畝,人均耕地1.4畝,由于農業生產投入連年增加,種田比較效益下降,加上村內有個體私營企業19家,農民就近進廠務工,種田積極性不高,季節性拋荒現象增多。為此,村里發起成立益民村新型農業合作社,成員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合作社付給成員每年每畝450斤稻谷,另外每畝折價0.08股參加二次分紅,然后由合作社與種植大戶簽訂分組經營合同。這一模式極大地激發了農戶土地流轉的熱情,5年來共流轉農民土地4200畝,流轉率超過75%,其中5個家庭農場承包面積達2800畝,僅玉榮家庭農場主毛士榮一人就承包了1200畝。
村民組整體流轉也是省時省力、減少矛盾糾紛的好辦法。在天長市仁和集鎮一個家庭農場,記者看到了一份標準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合同,甲方是當地村民組組長。這位農場主告訴記者,村民由組長負責召集,他們協商之后,合同5年一簽,這種集中簽約的方式既省去了挨家挨戶談判的繁瑣,又沒有農戶中途退租的后顧之憂。
土地流轉關系到農民利益,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戶與家庭農場主之間也形成了獨特的“實物地租”模式,即每畝耕地每年以450斤或550斤稻谷“實物計價”,一般一年兩繳、先繳后用。這一模式既彌補了原有定額租金的種種不足,又有效防范了欠租、逃租,最大程度地保護了農戶利益。
規范土地流轉是發展家庭農場的關鍵,但放到更大范圍來看,需要解決的問題還不少。有農場主向記者反映,國家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變,但其中人口有增有減,部分村組出現了有人多地、有人無地的狀況,容易引發矛盾,阻礙土地流轉。另外,現在大家有一種擔心:“10年后誰來種地?”在天長市2012年底已登記的69個家庭農場中,40歲以上的農場主共57人,占比達82%,60歲以上占比超過10%,農村主要勞動力年齡超過60歲的情況較為普遍。
記者發現,現在制約農村土地流轉的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水平、農民認識程度,另一個主要的制約因素是土地零散。天長市仁和集鎮一個家庭農場承包土地1600多畝,大大小小一共有1700多塊田,最大的不足6畝,最小的僅0.1畝。從這個角度看,發展家庭農場,小田改大田、荒田變良田,大規模農村土地整治勢在必行。
融資:緩解貸款難有新期盼
無論是種糧食還是種蔬菜,不同的農場主卻有著同樣的顧慮,那就是貸款難。在調研的8個家庭農場中,幾乎每個農場主都不同程度地遇到這個問題。
“我承包了300畝地,種糧需要先投入,備種、柴油、化肥、農藥,還是蠻花錢的,而且回報慢!碧扉L市楊村社區家庭農場主姜少田給記者算了算他全年的開支:耕地每畝年租金700元;一季雜交水稻種子、化肥、農藥、人工、排澇需要550元左右,種小麥成本相對低一些,也需要450元。粗粗算下來,300畝地一年就須超過50萬元的投入。
相比之下,蔬菜種植類家庭農場的投資需求更大。農場主項永祥告訴記者,一畝地的蔬菜大棚,僅鋼管就需要1噸多,約6000元,加上塑料薄膜、滴灌設備、工棚等,總計需要8000元,以5年折舊計,每年僅地上設施投入就是2000元。加上土地850元的年租金,以及種子、化肥、人工等各項開支,每畝地投入在1萬元左右,300畝地共300萬元。
雖然資金存在缺口,但家庭農場主卻很少有人去銀行貸款。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抵押物!巴恋厥橇鬓D過來的,銀行不認可,塑料大棚和倉庫被認定為流動資產而非固定資產,也不能抵押貸款”,項永祥說。姜少田在楊村鎮光華村承包了200畝林地,準備搞林下經濟,倒是貸到了15萬元,只不過是拿鎮上的房產作抵押。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涉農貸款業務在農村還是有的,比如農行在當地就有小額農戶信貸,但單筆最高額5萬元的貸款,遠遠適應不了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需要。另外,家庭農場主最需要為期半年的貸款,多數銀行很少有這類金融服務。為了籌措資金,多數農場主不得不向親戚朋友借錢、賒賬,甚至依靠民間借貸維持經營。
如何緩解“貸款難”?不少農場主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比如,是否能以土地流轉合同抵押貸款,或者是農場主以“三戶聯!钡男问劫J款、農產品抵押貸款等等。應該說,給家庭農場配發工商執照,明確企業地位,這是讓家庭農場合法化和法律化的有效途徑,也為緩解家庭農場貸款難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如何制定出臺相關的金融扶持政策,根據家庭農場的發展實際,提供靈活、便捷、符合需求的金融信貸產品,值得認真思量。
- 上一篇:香樹灣如孩子一樣看護著基地蔬菜 2015/1/13
- 下一篇: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將穩中有升 20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