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增產背后, 這些農業科技和增產利器讓人大開眼界!
我國連年糧食豐收的背后,農業科技和農機裝備技術進步的支撐至關重要。記者日前走訪了我國農機裝備領域的重要企業國機集團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農機院),去探訪那些讓人大開眼界的增產利器。
在總部位于北京奧運村核心地區的中國農機院里,記者看到這家成立于1956年的研究院草木蔥蘢,環境優美。走進中國農機院,就像走進了一個農機科技的寶庫。這里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3個國家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4個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中國農機院副院長、總工程師方憲法告訴記者,農機院還是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家飼草料生產科技創新聯盟、食品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單位,建有農業機械生產促進中心、農機工業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等農業農村部、工信部、機械工業等省部級創新及服務平臺20多個,是我國農業機械領域戰略策源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品輻射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
方院長告訴記者,圍繞國家需求,“十三五”以來,中國農機院著力推進智能農機裝備、現代食品加工及糧食收儲運、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畜禽重大疫病防控與高效安全養殖、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農田綜合治理與修復、智能機器人、藍色糧倉等國家重點領域研發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主導裝備產品智能化、薄弱環節機械化作業裝備等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為保障糧食安全、推進鄉村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農業裝備走向信息化、智能化
農業裝備信息化、智能化是助推現代農業生產的重要突破口!笆濉币詠,中國農機院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水平,突破了一批農業裝備信息化、智能化關鍵核心技術。
比如土壤植物和動植物對象信息感知與跟蹤技術、環境信息實時監測、農作物生產過程監測與水肥藥精量控制施用、農機裝備遠程智能化測控等核心技術,推進農機農藝信息融合發展,奠定了農業全程信息化和機械化技術體系基礎。而土壤養分信息探測技術則解決了在線檢測難題,可以實現基于處方圖的精細施肥。植物信息探測技術,可以實現雜草、病蟲害、養分等快速實時感知。機器作業參數測控技術則實現對農機具工況、耕種管收作業質量以及金屬探測、隱形火災、人畜識別等監控,提升農機性能質量。農機智能控制系統支撐耕、種、管、收智能作業,可以實現農業精細生產向智能生產、無人農場發展。
據介紹,中國農機院研發的農機信息化監控技術已在吉林、新疆、山東、江西等實現了大面積推廣應用,服務合作社22450個,服務農戶20余萬人次,推進“互聯網+”農機作業發展。而暗管排鹽技術、大型開溝鋪管技術及裝備,可實現開溝、埋管、裹砂、敷土一次完成,具備激光高程控制功能,支撐2億多畝可利用鹽堿地改造,助力“藏糧于地”。
- 上一篇: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改善生活品質 2021/1/4
- 下一篇:以特色優勢構建農業體系 用產業支撐推動鄉村振興 2021/1/4